當別的網站紛紛祭出“恭賀新禧“等詞或春聯等來祝賀農曆新年與討吉祥,這樣“不傳統“又“unorthodox“的我當然也是繼續地跟人家不一樣[註一],就拿剛參加回來的辣妹回鍋演唱會來spice up your life好了!


話說我期待這個演唱會可是期待了非常久,從一開始辣妹宣佈復出演唱後,在一開始宣佈北美場次時加拿大竟然只有整個復出演唱會的首站開唱地溫哥華,我還非常認真的考慮飛過去看演唱會。

最後在歌迷強勢連署要求辣妹加開多倫多場次後,辣妹終於宣佈在二月3日4日兩天分別在多倫多演出兩場。
而在深知倫敦第一批的演唱會門票在38秒內賣光,熊熊打敗所有從瑪丹娜到凱莉的超級女藝人能創下的記錄,以及多倫多的強勢demand[註二],我便知道如果不去加入歌迷俱樂部大概要買票是凶多吉少。
結果沒想到在我加入歌迷俱樂部而得以在“公開售票“前48小時開始買票之下,竟然在網路售票開賣的第一分鐘內,只能搶到最高樓層的票,多倫多的兩場就這樣地在一分鐘內給賣完了(Air Canada Center滿座約18000人,換言之三萬六千張票就這樣地賣光了∼)。

買氣強勁下,辣妹是很夠義氣地在數週後宣佈加演兩場,不過沒想到加演的兩場上演同樣的戲碼,在我早在開賣30分鐘前摩拳擦掌在電腦前面等待,一開賣馬上搶購,竟然還是只能搶到最高層樓的票,於是當場也只有放棄購票,就乖乖地回頭使用一開始買到的兩張票了。







周日晚上一到現場,我只能說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陣仗!由現場可見會去看辣妹演唱會的觀眾,有99%是女生,剩下的1%是男生,而那1%裡面可能只有1%是straight。

這麼多年在國外的演唱會經驗,只是一再再地讓我驚呼國外的市場因其地大人口多而可以有非常明確的市場定位跟劃分,從實體產品到藝人都一樣。如去年的Beyonce演唱會,全場90%的黑人觀眾便老實說讓我是感覺有一些些不自在,而Beyonce從伴舞到合音與樂團通通都是黑勢力,著實地讓這號稱是“’The’ Beyonce experience“是當場活生生地變成“’The’ Black experience“,讓我是熊熊覺得身處Dreamgirls電影裡頭。[註二]

回過頭來,當隔日上班同事問我:“你去看Bon Jovi演唱會時不是也是以女性為多數嗎?“時,我想了想回:“是沒錯,但在數量上也還是沒有到這樣誇張的懸殊比例。同時參加的女孩子從長相到打扮其實也著實非常的不同“,去Bon Jovi的女性多為“女人“,他們也可以很美(但平均水平不高),但會像Sex and The City那樣熟女(然後可以醉的很難看∼),另外會去Bon Jovi的男性觀眾處處可見那種美國電視影集電影隨處可見的那種手裡拿個啤酒的coach potato胖男人或手裡握著啤酒看球賽然後會高呼萬歲或雜碎的那種男人(去安和路遠企一帶看看有球賽的晚上那些老外怎樣亂叫大概就是同一情景)。

而辣妹的觀眾都的確非常辣,一個個就如辣妹的身材與打扮一樣,十分時髦、fit、且性感。每一個都像要去參加audition的樣子!
甚至讓我訝異的,絕大多數的觀眾年齡層應該是在20歲到25歲之間,換算回去當初辣妹出道時他們應該才國小。這真是完全讓我以為辣妹在當時號日起的“女力“sub-culture之影響應該是當時在青少年叛逆期甚至到尾巴的階段(即大約15歲以上到18/19歲)也所以算起來應該跟我差不多才是的預期是完全有出入。而如匈牙利先生這樣年紀近40歲的年齡層的觀眾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男性如果看來有比他老的幾乎整晚看到的只用三根手指頭就數完了-->人家是帶十歲左右的女兒去看演唱會的∼)

同時前面說到的1%的男性觀眾大概都是gay,也同時幾乎都是cute boy/ pretty boy型的同志。
回頭想想當年Ginger單飛的第一張單曲是“It’s raining men“,也不難看出Spice Girls的整個歌迷demography。

另外,在中場以每個人獨唱半首歌(唱一遍而已)來串場當組曲時,黑辣妹Mel B也唱了當年其實在團體氣勢到了盡頭時發行的單曲Goodbye裡的B面歌曲“We are family“,真的是一個gay到不行∼











辣妹從來就不是最棒的歌手,他們沒有什麼特殊的歌喉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舞藝,但這場演唱會我憑良心說,即便除卻我曾經狂愛他們到收集每一張他們出的所有版本的單曲而終於在他們解散後的數年終於有機會完成現場一賭演唱會實況的夢,我還是會給予這場超級色彩繽紛氣氛歡樂絕無冷場的演唱會A的評價。

從一開始可以媲美Cirque du Soleil目前在Vegas賣座最佳聲譽最高的舞台劇”O”的舞台設計,以及跟舞台與音樂配合的燈光與特效影片的效果,到不知道到底是請哪個DJ或製作人在每一個環節歌與歌之間的串場、把每一首歌(至少前奏開場)重新編曲與remix給予新意讓人驚喜的精心安排,再到Roberto Cavalli為辣妹設計的服裝,以及當然地,辣妹本身high energy的熱力四射,整場是讓人一直保持在peak的狀態。


不如這樣說吧!跟去年我有看上十場、包括Bon Jovi、Nelly Furtado等藝人的演唱會比較,Spice Girls的這場復出演唱會精彩程度直接跟去年我心目中的冠軍JT演唱會同燈同分,都是氣氛從頭熱到尾,比Madonna的Confessions on a Dance Floor還更屬於真正讓”全場沸騰的disco”演唱會!


Spice Girls演唱會highlight:
經典的”2 become 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AA5Hf0SpUk
(特殊舞台設計)

其實辣妹出過所有remix唯一mix的好的If you can’t dan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bMskimZ_Rc
(影片沒有前面比人出來唱歌時間其實更長的remix部份,真的是全場有如disco,新混音延續當初近十年前就知道使用而至現今gay club一如走來仍強健的Tribal house風,現場那1%的同志觀眾可是扭到翻∼)

同樣經典的”mam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Vfv0UF9iVU
(不少歌手都有以親情為主題現唱給自己的父母,不過除了少數幾位外,鮮有在流行樂史上可以像這首一樣給他“芭樂俗又有力“但卻朗朗上口到永續流傳的∼)

經典到不行的”Spice up your lif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aoAjGdZLo
(該曲整個演唱會唱兩次,第一次在一開場沒多久唱原版,後面尾巴當結尾曲時重新編曲並串出裡面歌詞提到個各種音樂/跳舞元素,看完影片你應該可以明白內文裡說得“精心設計安排“是什麼!)


某個歌迷用心剪接的溫哥華演唱會片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ve9xPcdrKc
(最末可以看到辣妹把男舞者用鐵鍊拴住在前面爬的部份,真是百分百的girl power+gay! LO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nsQ1xsRwE
(影片開場是最gay的”It’s raining men!”,中間也有Kylie的同志經典名曲”Celebration”以及最後”We’re family”)











[註一] 其實後來我們還是在最後決定在暌違兩年後來辦個party慶祝農曆新年啦!只不過一來時間延到已經過完年後的時間;二來這個mixed party (mixed gender/ mixed sexual orientation)有2/3的膚色是白的;三來雖然強調會有台灣口味的中國菜,不過菜色開出“魚翅羹“、“鳳梨蝦球“、“蝦肉鑲豆腐“、“紅燒獅子頭“等,沒有半樣是傳統你會在年夜飯桌上看到的年夜菜;四來在這幾天努力選曲當背景陪襯音樂的我把這個預計從五點到午夜的party分成四部份,除了一開始迎接訪客讓訪客可以給我最多姍姍來遲個半小時內會“應景“地放一點國語歌,接下來陪襯finger food的會是Lounge music,吃飯時會是普普/成人音樂,然後從甜點開始即使完全地進入重點的clubbing music;最後,在我開出的酒單是從紅白到啤酒與各式cocktail,外加從台灣啤酒到日本清酒梅酒再到相當我們高粱的匈牙利烈酒。這個週末的party明顯地是一群該進AA的酗酒者掛羊頭賣狗肉的飲酒會,“年夜菜“不過是拿來陪酒罷了∼


[註二] 光參與facebook連署活動的人就超過一萬五千人,許多加拿大演唱會開唱都還賣不到這個數字。


[註三] 類似話題其實一直很想特別提出來寫文章,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以及產業種類多寡與人口彼此之間都有相當的關係。以美國來說甚至因為實在太大,區域型的生活習慣與產業特徵等都有很顯著的差別。常常到了一個地方(或選了一個學校)其實是會影響對自己整體career的選擇跟格局/架構。舉例來說我同樣是在銀行工作提供貸款,我有朋友在L.A.所以客戶都是電影公司或獨立製片導演,他的工作除了有吃不完的晚餐知道這些人下一步/部是什麼外,要用合理的方式assess整個放貸的可行性以及風險/回收然後決定利率等。
市場特性不同與地域不同也難怪讓中國大陸的格局跟台灣在發展上就是會有先天的不同。真的是過去幾年有不少留在亞洲的朋友都前進大陸了,且跟再更前期的所謂“台商“不同的,這些朋友都在行銷專業領域上作的超級出色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snven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