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朋友來作客,我才知道原來我們這邊已經出DVD的電影She’s the man稍早在六月份左右才當暑期片上映,而且,還有個很怪的翻譯名字叫做“足球尤物“。

稍微在網路上瀏覽後才發現,香港/大陸地區有個更難聽卻其實比較符合電影精神的翻譯名“假小子“。

電影敘述因為學校女足社因人數不足而遭解散且又在想進入自己學校的男足時遭到男足的教練及自己身為男足隊隊長的男朋友給取笑的Viola,突發起想地要在她那不學無術的攣生兄弟逃家去倫敦時,代替他去新轉入的學校兩週加入那個學校的足球賽,以在開學時對上自己學校的校際賽報仇一雪被嘲笑之恥,因而在女扮男裝的情況下發生不少趣事的故事。

稍微瀏覽blog上的評價,意外地發現不管是專業的影評或是到個人意見舒發,都不大好聽。而主要原因,也就圍繞在這storyline是“改編“自莎士比亞的play“第十二夜“上面。也同時,性別議題就被拿來大作文章。

只是事實上,我想大概是電影公司在亞洲宣傳時的用詞失當,在北美你從海報上就可以看到有一行小字,片子是“inspired“ by the play The Twelfth Night by William Shakespeare. 從導演到編劇也從來沒有說過改編等字眼,而是用reference跟前面那“靈感來源“的字。

劇中的第一或第二主角的名字Viola、Sebastian、Duke、Olivia都直接取樣自沙翁劇本的名字,故事發生的學校名稱Illyria其實也就是本來“第十二夜“故事發生的王國名稱,而其他在blog網友認為被“改掉“了或被省掉不用的角色或名字如原本Viola女扮男裝時的名字Cesario,因故事“本來就不是真的改編“(註一)而沒有用,只不過編劇把這個名字變成了學校的餐廳名“Cesario’s“。同時本來故事裡Olivia的管家Malvolio變成男同學的寵物名,而其他本來劇中角色的Feste、Valentine、Andrew、Toby等等其實都被小心的安插在劇中化成別的角色。

在我看來,這是一齣如“對面的惡女看過來“(10 things I hate about you),是挺有趣的青春校園YA喜劇。且比起“惡女“一片,這部甚至連電影預告中Viola走過的背景牆上海報學校的話劇“What you will“(本來“第十二夜“的另個名字),除了“inspired“外更有跟原劇“致敬“的意味。
這顯然是編劇是個莎士比亞“粉絲“的結晶作品,這些細節沒被看出讓人懷疑除了沒真的好好看電影或沒用力聽英文(當然同時可能也是翻譯字幕的錯,畢竟有多少台灣人看電影是不看字幕在看的呢?!),說是“改編“作品還說是“改糟了“,真是只能說差的遠了。

同時這一點說來,也可以再看出亞洲人喜愛尋古人/古典/權威也不愛創新的價值觀與想法。即使真要說是改編而不是“致敬“或不過是“靈感起源“,我也覺得這樣的改編挺有意思,非常的creative!


至於頗被網友blog詬病的劇中性別議題處理,不論是演出Viola的美國當紅青春影星Amanda Bynes可不可能不讓人看的出來?或是劇中Viola要怎樣說服別人他是個男兒身,從走路姿勢到隨口吐痰或口出諱言跟開口閉口說女人的body figure秀出man樣,並到要讓室友與同袍認同而搬出女性友人對他獻慇懃等,被覺得是處理的粗製濫造且充滿bias,更也被覺得是太過輕易地去呈現本來“第十二夜“裡莎士比亞想用來告訴世人性別是否是外表或衣裝可以既定或可以就此判定的性別議題。

但我卻都覺得是要求太高了。事實上,She’s the man很容易讓人想到另一片迴響的更熱烈、商業上更成功且也得獎無數的電影“Shakespeare in Love“,這部中文翻譯成莎翁情史中間Gwyneth Paltrow因喜愛演戲而必須女扮男裝,最後愛上莎翁的劇情,其實也是影射第十二夜的女扮男裝劇情(且如果你記憶夠清楚的話,Gwyneth的角色名自就叫做Viola)。只是,在我看來,當然在故事本質也算是非常有創意的莎翁情史,其電影讓人覺得優秀的地方在時代的重現跟攝影,真要說Gwyneth的扮相就真能說服的了什麼人,或說劇情裡面有提到什麼比較深的性別議題,我認為則是太overrated了。

甚至,其實莎翁本人自己的作品也不過如此,“第十二夜“的故事其實本身周遭次要角色的故事比這樣簡單敘述的要複雜的更多,總共五幕的故事其實在所為男女或扮男扮女的細節上,事實上交代的也並不多。
所以,我認為莎翁即使真有意拿本劇來談論性別議題,其實真要說起來也是部“失敗作品“,不過是因其時代性後人給予過高的評價而已。畢竟,就如同文縐縐的莎翁情史一般,第十二夜裡寫寫情書講講話,隨隨便便得就可以讓人fall in love,對於Viola在那十二夜裡是怎樣裝成男生不被發現,對於Olivia到底為什麼會愛上這個不過是稍信者的Viola,事實上並沒有真的有太多detail的琢磨;同樣的,就如莎翁情史裡面那貼個鬍子綁綁胸,除了壓低聲音之外,你以為莎士比亞本來原著裡寫出了多少的detail來?!

也所以,這一切,不過是“引申“意,就讓奉莎翁為神的人給予的崇拜與定位而已。

但是別誤會,我並不是說莎翁不偉大。
只是除了idea的創意跟偉大以及寫作的優美外,舞台劇的故事本身不過也就是這樣。一齣不過幾小時的劇本跟演出,尤在我們現代人只有看到文字而沒影像時,影像總是比較能提供鮮明的全貌,如果變成演出,誰能說莎翁情史真的女人扮男人的東西就能讓人信服的多一點,或讓人覺得故事討論性別議題的深一點?(註二)

甚至,化成演出的戲劇或電影,從國外的女扮男裝到亞洲的男扮女裝電影,不管是尊龍扮演的蝴蝶君夫人還是什麼,哪個不是在故事上的“本意或本質“來的讓人動容或“引申起來“覺得“好像比較有深度“?其實就腦筋清醒來看,哪個不是ridiculous又不實際的故事?
尤其還上了床還生子的蝴蝶夫人,怎麼想都是不可能,更別說其實尊龍那高挑的身段跟其實是醜到不行的扮相,要是我是現實生活的男主角,別說是不可能愛上他,還在一開始就會認為是個紅頂藝人或想直接往他那胸部去戳個兩下看看是不是真的。

所以說,莎士比亞的偉大在他用詞的精練跟那beyond imagination的源源不絕的創造力,當然,還有那時代上的意義跟偉大的部份。
只是不管是看戲劇、看小說劇本(不管古還新),看電影或看創作,有必要像是要寫論文一樣的認真嗎?!就不要說這片還是瞄準青少年的校園喜劇了。

講坦白啦,從大學要讀莎士比亞寫心得時,就覺得那些讀完可以寫出這麼多額外的引申心得的人,不是從網路上從前人身上抄下來的,就是那些可能真的跟Shakespeare可以有chemistry可以當人家肚裡蛔蟲的文縐縐慘綠少年/文藝人士。我可是無法從這些不過就是各種各樣的愛情故事裡面讀出這麼多的“弦外之音“來。

再說,講電影本身,像She’s the man一片可以找到這樣紮實的帥哥美女,每一個都可以拿來當雜誌作為封面人物的演員,裡面又有不少脫到不行讓人看了就心花怒放的鏡頭,作為一個gay,還有什麼比這更養眼好看的呢?

還沒看過電影的就腦袋放空空,把他當成星期六晚上的爆米花時間休閒吧!


註一: She’s the man的故事起由如前所述,Viola後來則是在以訓練足球跟幫忙牽紅線的過程中愛上了自己的室友Duke,而本來要幫忙牽線的Olivia則是反而愛上了這女扮男裝的Viola(扮成自己弟弟)。

而本來“第十二夜“的故事大綱是雙胞胎Viola跟Sebastian因船難而被分開,被救起的Viola在跟弟弟失聯且以為弟弟已經在海難中喪生後,在Illyria公爵(Duke)下女扮男裝改名為Cesario當僕人,並且想辦法幫男爵對美麗的Olivia傾吐愛意,不料最後Olivia卻愛上這無法顯露出女兒身的Viola,結果在Viola明白拒絕Olivia後,沒想到Sebastian又出現且對Olivia一見鍾情...

註二: 所以其一,誰能真的告訴我把故事設在一個遠古時期的君王帝國跟設在一個現代的足球校園,哪一個一定比較有深度?又同時,本來戲劇其實還有包括管家愛上女主人等有的沒的插曲時,哪個看過原著劇本或舞台劇的人可以告訴我,本來莎翁又提到了多少那些Viola到底是怎樣喬裝成男生化名為Cesario,是壓低聲音是綁胸或又還有沒有其他多餘怎樣的細節諸如Viola/Cesario晚上要不要洗澡?有沒有剛好經血來潮?有人有被人懷疑身高不對或站姿沒站像或太娘娘腔?等來讓旁人不會懷疑,或其實不過因為古代皇宮場景本來肢體就不會過分親密的接觸等沒有細節交代一切通通不提帶過(如莎翁情史一樣,真的沒做多少細節描述),其實那一切“依兩性性徵外顯儀表衣物等來評斷一個人“等東西,通通都不過是“引申“意而已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snven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