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是早該補貼的,獻給某個寫信給我的忠實讀者∼


除了食上面的文化差異外(見“我的和番日記之三“),當然,在生活相處、在價值觀、在處事的態度上,談異國之戀cross cultural relationship中的兩人還會碰到很多其他的Culture Shock。

金錢的使用大概會是中西方差異最大的部份,以跟我最要好的一個馬來西亞籍的中國人為例,我們一致今天不管我們是出生在台灣還是馬來西亞,中國人的那種“最起碼的節儉“,要命的“Cheap“行為,是或多或少再怎麼也跑不掉。而多數的白人的用錢觀,即使是再節儉的白人,也總會有讓你覺得他們簡直是把鈔票沖到垃圾桶的行為發生。

比方說回鍋油我們可以省起來另外再炸其他的東西、比方說碰到油價比較便宜時即使車子的油箱還沒有真的見底也會開進加油站去省那一公升的幾毛錢、比方說外食算小費可能甚至會拿起計算機來算個清楚,如果是10%~15%的小費你絕對不會看我們給到20%以上,如果是餐廳已經收了10%的小費了(尤其是好一點的中國/亞洲餐館,為了避免中國人太cheap,會直接把10%的基本小費給收起來),你通常不大會看到我們給小費、比方說採買不管任何一種東西--從食物到沐浴乳等生活用品--只要有特價品一定會選購特價品..

當然,給小費的事情常是匈牙利先生對我最為詬病的行為(僅次於挖鼻孔),而最後一項連買菜都可以選快要壞掉的特價品(超市常有已經快過期的肉或菜然後直接五折拋售的特價活動)的行為不僅讓匈牙利先生每次唸個半天,也讓我因此產生了許多有趣的事。
如某次家裡的刮鬍泡用完了,我去採買回來匈牙利先生一看,牌子是吉利牌沒錯,但通常我們用的不是直接成foam狀而是膏狀的刮鬍泡,匈牙利先生連想都不想就問說“let ms guess... this one is on sale??“
我也只笑笑說:恩!我連產品看都沒看就買了(只看到一排價錢這一項在特價∼),不過反正都是刮鬍泡,有沒有先形成foam有什麼了不起的?!(類似例子還可能有:反正都是沐浴乳,哪一種味道或成份有什麼關係?)

再比方說出去不管是上餐館或是上club跳舞,中國人通常的原則都是會事先想好“今天打算花多少錢“、“預算大約是多少“,甚至直接轉換成物質的算法就是:今天大概可以吃個義大利麵然後外加一個甜點、或今天Club的門票是20元所以大概只能再喝一杯sminorff ice。

而匈牙利先生則是只要出門就像“今天老子心情爽,怎麼吃喝都沒關係“似的玩樂方式,他可以心情好時在餐廳喝三杯調酒,或再club裡面灌下五瓶sminorff ice,這種如在台灣7-11買只要五十元到舞廳去馬上變成兩百五十元的東西,從來也就不會讓我花上這種錢去讓商家賺取“暴利“,餐廳裡的調酒或舞廳裡的啤酒/Cooler,其實跟旅館裡的飲料點心bar沒什麼不同,利潤都高的嚇人,想讓我付出白白血汗錢一杯兩杯三杯地喝這些調酒,簡直門兒都沒有∼

而當然,匈牙利先生並不是我遇到會這樣crapping money的第一位白人,幾乎我所認識的白人都或多或少有這種會讓我們覺得“浪費“(或至少是不夠節儉)的行為或習慣。

尤其是歐洲人,這種“及時行樂“的生命觀是深耕在他們的生長背景養成教育裡,也所以,“把握現在“就成為他們人生的座右銘。而這種觀念所顯現出的處事行為上可以有好有壞。

我們不只一次發生諸如“今天點的菜不好吃,所以再叫一道菜“、“今天買的東西難吃,直接丟掉“、“今天club音樂不好,直接改去另外一個bar“之類的事情。

中國人的節省價值觀,通常讓我們不管是買錯東西或點到難吃的東西,就用力把他吃完用完就是;club音樂不好?!摸摸鼻子覺得自己今天倒楣,提早回家就是了(以前在台灣選擇比較多,可以大家去吃清粥小菜聊天打發時間等累了盡興了再回家),大概沒有人付完500元入場費後發現今天DJ的音樂像shit然後會說我們再趕到另一間club去再花一次五百甚至到一千元的門票費。
不過他們的觀念則是:為什麼我要省那一點錢讓我的life miserable呢?
今天出來吃飯出來玩,點錯東西或不幸遇到很糟的DJ,是很衰沒錯,但為什麼就要讓自己吃苦把東西吃完或讓一整夜掃興呢?

我常覺得這已經是整個對事情,甚至有時對人生,的基本價值觀不同了。


而這“把握現在“,有時甚至可能是向前不向後看的觀念,遇上有些事情是好的。如我們很常要“記住自己的過錯“,去回憶或想很多過去不管是自己犯下的錯誤或只是倒楣不幸產生的事情,而他們總是非常阿殺力的“moving on“∼

考試考壞了?申請學校找工作被拒絕?下次再來不就好了?!生命苦短,何必沈醉於一點“無聊的小挫折“?

這種觀念我尤其在歐洲人身上更容易看到(跟美國人相比),畢竟整個歐洲瀰漫的人生樂觀及時享樂習性,更讓他們養成這種隨便就“moving on“的個性。

也當然,在遇到某些事情有這樣的觀念也許是可取的,轉換到如我朋友在歐陸遇上的歐陸男人那種“我們彼此都是生命的過客,和的來在一起三五年,和不來之後就分了,向你自己人生的方向下一站邁去“;或那種婚姻也可以爽快的“moving on“然後離婚,那種的“把握現在及時行樂“可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基本價值觀之外的生活瑣事,有一個我跟我朋友都遇到的狀況,那就是我們的白人男友都有那種“開車回來然後告訴你明天一早出門的時候可能要去加油!“的情形,這些白人明明知道油箱沒了,反正累了回家就是回家,也不會在回家前繞一下路去順便加個油。

我們極少聽到有誰的白人男友有“回家前順道加個油“的習慣。
也同時,類似邏輯之下,也難怪我以前遇過每一個在國外長大或甚至是ABC的室友,都是吃完東西餐盤丟到水槽,等到“下次要用“之前再洗。這種“趕著回家休息“,或“吃飽就是休息“,把一點順手做完的小事留到下次,是不知道跟“把握當下“有沒有什麼關係,不過很明顯的,這樣的差異在生活相處之下就容易造成衝突。


而另外更容易造成衝突的,在我們的情況下是匈牙利先生有那種歐洲人不知是跟英國人學來的“假仙紳士態度“還是因為他從小在東歐共產制度下長大,於是開口說話都只能小心說且點到為止,然後得用客氣微笑又平淡的口吻來表達他的希望跟要求,或是建議與不滿。
一直到現在,我都還很常聽不出他說:“如果你真的想跟朋友出去的話那就出去吧!“結果回來後他一個人在家賭氣,說我怎麼可以把他丟在家裡∼
或諸如“今天晚上我們去看電影/吃烤雞/出去跟朋友喝一杯吧?“,結果因為他不過用平常說話的口吻,最後可能被我強勢的轉成“NO,今天不想出門看電影/今天想吃水餃/今天想待在家裡不想見到你那些朋友“,而又因此而生氣不爽。

當然,也有那種“你那件丟在沙發上的外套要不要去把他釣起來呢?“,結果三天後外套還批在沙發上,然後匈牙利先生終於忍無可忍開始從“已經連續要你把外套收走講了三天了“一直罵到“你的書房簡直像個豬窩“的情況。

這種匈牙利先生總是說“你要仔細聽我的口吻有什麼不同阿!“、“我已經表示我的不滿好幾次了呢!“的事情,一直到在一起已經超過一年半了,我還是很不習慣,覺得“阿你想說什麼不就直接說什麼就好了,裝什麼紳士?!“


另外,撇開講話的口吻問題之外,雖說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都有差異,但還是有些行為是特別在白人身上與亞洲人身上會有明顯不同的。
例如白人可以把鞋子穿進家門甚至客廳沙發上或房間床上,或在床上一面看電視一面吃食物,或小狗可以跳到沙發上甚至床上跟主人睡,對從小家裡是狗只能在院子裡、鞋子只能穿到玄關,食物除了開水或茶以外不能帶到二樓以上的房間去的養成教育的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比較能接受在床上吃零食然後掉個滿床還要裝作沒看見,而鞋子的部份則是到現在還完全無法接受。

也同時,或許是西方對性觀念開放由來已久,而亞洲對性的保守總是通常以它是骯髒污穢低下無法抬上台面也無法登上大雅之堂當作話題來談論的,即使對於性,就算是比一般出生在亞洲的人態度要開放許多的我,到現在我也還是無法拋棄那種深埋於腦袋裡潛意識下“性是骯髒的“之價值觀。
於是,表現出來的行為是只要發生性行為,一定馬上換床單,同時一定馬上洗澡,對於喜歡做完後舒舒服服地也不在意精液可能沾染床單棉被套枕頭套也不在乎身上可能還黏黏的,只隨便用毛巾擦一下身體就準備睡了的匈牙利先生,總是不解為何我都不願意在做完後好好跟他cuddle一番,而是翻身就去浴室了,對於為何“用毛巾擦拭“不夠非要“用水全身洗澡“一次,以及為何需要“換床單“,匈牙利先生更是完全無法理解。

而匈牙利先生覺得“射精“不是一件骯髒的事情,床上被單即使沾到了,“反正之後就乾了“。但卻對我們會在四下無人(或在家的時候)的時候偷挖鼻孔覺得不但骯髒無比,還簡直是“野蠻人的行為“。

到現在為止,匈牙利先生總是要我明明已經塞住的鼻子也在那邊用衛生紙擤半天,我總是跟他解釋根本鼻涕都早就乾掉了,是不可能被你給“擤出來“的,他總是搖著頭說:藉口!藉口!用力地給他試試看∼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碰上文化差異的時候,只怕經不但難念,還難以理解也難以改變。如何學習彼此的行為以及背後整個的文化價值觀,或作最起碼的compromise,恐怕是每一對cross cultural couple最大的課題之一。


p.s 照片非本人與匈牙利先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snven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