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12_r19802_p465.jpg

因為此片的特殊性,讓我趕在金球獎頒獎之前來談談這片一舉囊括最佳女主角與最佳影片(喜劇類)等提名的影片。

尤其,是此片不但在國外影評"爛番茄"之類的地方好評一路倒,我知道也有不少國內外的同志對此片又是討論同志家庭又是討論sperm doner等等的話題,感到激賞不以。

 

我想先說,其實我是還算喜歡這部電影的某些部份,只是嚴格說來,除了當然的他有討論到同志家庭與相處久的longtern relationship gay couples等之外,對於不少"電影裡面的主軸",其實是蠻能理解為什麼這部片在國外的女同志圈裡,其實是評價相當負面的。

首先來講好的,尤其,對於導演跟編劇在某些部份上的設計上,比如某個程度的,影片title有那麼一點的半反諷似的表現出,其實某個程度兩個由lesbian母親帶大的孩子的確是"alright",反而是兩個lesbians自己本身比較有問題;以及當然的,兩位女主角,尤其是Annette Bening從一開始不慍不火的演出與掌握他的角色設定(很像一家之主也比較男性化的lesbian),然後到當他發現被親密愛人cheated,整個世界好像突然開始碎裂,或整個環境在他身邊開始spinning,到他去confront愛侶出軌等,整個從心裡到外顯行為的演出。如果過去有這樣的經驗的人,其實應該很能relate。

 

而我另外對於中間有一些細部的對白感到相當拍案叫絕 -- 也只有真的在long term relationship裡的人可以深深的感覺體會到(不管是不是有雷同類似的經驗),諸如裡面Annette Bening叫Julianne Moore不要micro-managing.. 或中間不滿Julianne Moore說他已經喝了四杯要他少喝一杯而諷刺的回應: "I only had 3, but thanks for counting!"等等都讓人感到會心的微笑阿!


 

只是當然,接下來就得說比較"有趣"的部份。

 

首先,相對於其他好像要急著演出同志家庭也很好的電影,此片"The Kids Are All Right"似乎隱隱在傳遞"同志家庭少了一個母親或少了一個父親都其實是一種缺憾"。排除一開始孩子似乎不能免俗也自然的想知道自己的生父到底是誰,但本片的"溯源"、"尋根"並沒有止於此,相反的,當然是因為本片要表現出另外sperm doner這樣一個角色對於突如其來多了兩個孩子,加上自己年紀也大了,所以開始想要穩定下來成立家庭的這一面,所以兩個孩子都似乎跟這個"生父"有著"血濃於水"而因此迅速bonding的行為。更慎者,如小兒子的朋友在兩個同志母親屢次表達不滿小兒子卻屢勸不聽,硬是要跟朋友繼續hangout,卻竟然在生父短短的期間的影響下,馬上的覺得這個朋友是douchebag而與之斷交;女兒也是顯然在短時間內因為生父的影響下,像是醜小鴨一下子長大了一樣的,像是突然間打開了自己的封閉世界似的要宣告獨立宣告自主,不但主動的去親吻男性(either是要表現成長或是要追求性成長),甚至頂撞起自己的母親來,反叛地說出些: 我從小已經依照你的要求達到你所有要我達到的東西 -- 我拿straight A,進了我所有申請的學校,不就是要你秀給其他人看lesbian也養的出好孩子? (當然另外這一點上,我個人認為是有如title "The Kids Are All Right"那樣的在做反說明: "No actually they are NOT all right". -- 只是當然整體比起來,兩個孩子比似乎要鬧分手的兩同志母親比起來是要alright多了。 -- 而該點,雖然最後面孩子因為故事的主軸問題而轉變成覺得似乎這個家庭是沒有爹也可以的,卻因為導演/編劇主軸的安排而讓這樣"同志也可以養出okay的孩子--the kids are all right"的論點整個削弱不少。)

 

而有趣的,是導演跟編劇之一其實正是lesbian,在編導此片的中間還經歷過精子捐贈而生子,因此我實在很難理解為什麼會編出這樣的劇情來。(這部份後面會提到)

 

 

當然,跟導演/編劇自己身為lesbian的身分而顯得更"有趣",也其實是最諷刺,也被整個國外女同志community幾乎是有如爛番茄好評的氣勢一樣--只不過是完全相反的在被公幹的--就是那從電影預告中我們就已經可以知道的: Julianne Moore的角色跟sperm doner竟然有了外遇。

這樣的安排讓整個批判聲可以說是如排山倒海的來 --  尤其已經"結婚"、"穩定了十八年以上"的女同志不會wakes up one day and turn straight,女同志們如是說。

 

而老實說,尤其是看完後,真的很能理解之前聽到lesbian為什麼會罵這部電影是根本不懂也非真實的在描述女同 -- 畢竟女主角還不是只有一次的跟那sperm donor "擦槍走火",而是一次兩次三次的在那邊上床,上床到了中間要不是這場外遇沒有爆發出來,然後讓兩個孩子也甚至覺得噁心,恐怕還不見得會停止。

導演/編劇這樣的安排,無非淪為那"所有女同志都是假的同志",因為"女同志最終都需要那根dick才能宣洩或解決自己的生理需求"這樣的窠臼以及政治不正確的myth來。

-- 而很令人恐懼的,即是這樣一個如異性戀男人才會有的迷思,竟然出自於一個女同志導演/編劇身上來。

 

當然有人認為人的性向是fluid的,只是大多數可以如Grey's Anatomy裡的女同志醫生那樣變來變去的,畢竟是極少數人(也其實同樣的被罵的很慘!尤其在去年底兩個女同志醫生一分手後Callie馬上投入McSteamy懷抱又上床了之後)。更何況,角色裡那樣結婚穩定了十八載的女主角,老早就超過那在性向上摸索experimenting的人生階段。

也另外有趣的,在gay community裡大多聽到的,對此片也都是好評連連,甚至在此刻站在GLBT同一陣線聯盟似的對女同志說:嘿!你們得想想你們終於也有一部主流的電影是delicated to you了呢!!

當然,這樣的說法可能並沒有(大)錯,畢竟女同的電影要比男同的能見度更低,且低的相當多。只是將心比心,男同志也不會因為伴侶溝通問題或求歡被拒而就外出fuck a pussy;如果角色對調,電影演的是結婚有孩子穩定了18年的男同伴侶,其中一個中間出軌一次兩次三次每次都像是沒有明日一樣的跟女人做愛,看看坐在電影院裡的男同志會不會在戲院裡面對著螢幕丟爆米花!? -- 想想法國同志電影Baby Love在男主角跟代理孕母上床一次就已經讓我覺得訝異萬分了,此片難怪會被罵~

 

看了國外的blog,女同志導演自然對這樣的質詢聲浪有他的解釋,只不過他在interview裡回答他當初自己在心裡debate之後決定如此的原因是: "與其因此而失去少部份的女同志族群票房,其實我更在乎是否能打開男性的市場讓更多男性來看此部片" -- 也當然,此語一發,更是公幹聲不斷: 女同志不但不領情,甚至覺得這部片子是在破壞整個lesbian家庭的image與加深社會與異男的錯誤想法。

 

也因此,其實說起來,我不禁贊同一些國外網路上的網友評語: 此片如果改成是生不出孩子的一對正常couple (husband and wife),其中一個跟不管是男的或是女的doner發生出軌,恐怕還比較合理一點。而另外一些人認為此片至少在描述同志long term relationship經營上的困難等等可圈可點,而我則覺得雖然此處自然也是我覺得本片好的地方,卻又覺得事實上此片在描述婚姻的辛苦經營與衝突跟相處的困難與難得,其實真的不夠多。要比,其實也比不上Michelle Pfeiffer當年的電影"The Story of Us" -- 只是當然,當初的電影是異性戀,同時也沒有什麼sperm doner的設定。

 

也所以話說回來了,當一整個電影的主軸是有問題或甚至錯誤的時候,雖然中間從演員表現到對白好像有一些可圈可點的地方,你還能說是一部好電影嗎?

-- 我,不知道。 但很確定此片在看完後的確留下這樣bizarre的感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snven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